下世代物聯網應用暨ESG永續發展實驗室
下世代物聯網應用暨ESG永續發展實驗室
給新進人員的話
☉ 給新進人員的話
實驗室教授的歡迎與期許
歡迎各位懷抱熱情與志向的新成員加入我們的研究大家庭。在這裡,我們強調彼此之間不分學長學弟,大家都應以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精神互相砥礪。透過共同合作與集體智慧的激盪,我們能夠激發創造力,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室的基本架構與態度要求
實驗室的主要成員是研究生,因此大學部專題生在此角色定位相對較弱。專題生需要改變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並保持虛心受教的態度,這樣學長姐才會願意花時間教導你們。由於大學生進入實驗室需要研究生的指導與帶領,才能逐步適應實驗室的節奏。因此,專題生應該在沒有課程的空閒時間積極參與實驗室工作,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與收穫。
工程實作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在研究過程中,你們將會設計並製作各種機構,選取與安裝感測器,進行電控配盤,設計控制器,撰寫程式,進行系統測試,以及撰寫專案報告與論文。這些活動旨在培養你們的工程實作能力。同時,我們將透過期刊論文的蒐集整理、讀書討論、每週進度報告,與實驗室不同領域成員的交流討論,來加強你們的邏輯化與系統化的問題解決能力。跨領域的合作將促進互相學習與自我成長,並將這些學習成果應用於論文研究與系統開發中。
啟發式管理與獨立運作
我們採用學長學弟制的啟發式管理方式,這種方式旨在鍛煉成員的獨立運作與承擔責任的能力。我們希望吸納那些喜好創意思考、自主發揮、吃苦耐勞,並追求理論與實務合一的成員加入。
時間投入與主從關係
大學生進入實驗室學習是向學長學習,不收費也沒有報酬,因此要清楚自己在主從關係中的位置。建議大學生安排一段完整的時間,至少一天,包括晚上,這樣學長姐才能安排時間教導實驗事務並掌握實驗進度。
嚴謹的實驗態度
在實驗室裡,實驗的完成標準不是「做完」或「時間到」,而是數據正常且誤差在合理範圍內。即使實驗結果不一定完美,但學長們給的實驗都是已經執行過的,有數據可循。因此,重複實驗是為了訓練控制人為誤差,確保個人的精確度能維持在標準差範圍內。
研究生的投入與成長
研究是一項辛苦的工作,研究生經常為了研究創新與突破而付出大量精力。研究生進入實驗室後,應該多聽、多問、多看,包括向指導教授、學長學姐請教,多閱讀期刊論文,並從中建立一套學習與研究的方法。主動學習與創新突破是成長的關鍵。
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大學生學習的是有系統與組織的知識,而研究生則需要從已發表的期刊中學習如何搜尋、篩選與整理出論文方向的知識。研究生的訓練旨在培養其創造新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未來職場競爭的關鍵。
碩二下的挑戰
研究生在碩二下的時間是最為艱苦的,因為要完成所有實驗,整合數據與製作圖表,並開始撰寫論文。寫完論文後,需經指導教授修改,再送至口試委員,並準備口試資料。這段時間,研究生通常過著自我封閉的生活,這是人生中最艱難、最煎熬但也最充實的時刻。
☉ 研究所生態
一間完整的實驗室的組成就像是一間公司,由上到下分別會有教授、助理、博士後研究員、博士生、碩士生以及專題生各司其職。準備要從大學畢業的學弟妹們或許是從專題生準備要進入碩士生的階段,因此我以我的經驗出發,將我所知道的研究所(理工為主)眉角分享給大家。
1. 實驗室生態
正如一開始所說,實驗室就像是一間公司,所以什麼樣的人都會有,有非常認真且專注在自己研究的人,有很愛玩的人,也可能會有外校外籍生。身為實驗室成員,也可能會有出差的機會,參加研討會(無論國內外)甚至是在校外做實驗。我自己就是需要去日本做實驗,這要視實驗室的性質而定,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實驗室。另外,實驗室的規模也會有差異,在人數較多的實驗室當中,成員大多能夠專心做自己的研究,而在人數較少的實驗室中,為了維持實驗室運作,各成員會負擔到較多的雜事(跑公文、實驗室財產管理等等),但也比較有機會爭取到較多的資源。當然,教授也會盯比較緊就是了。
2. 指導教授與實驗室的關係
指導教授的個性與作風會大大影響實驗室的風氣,個性好、重視學生的教授所帶領的實驗室風氣大多會比較好。這也是研究所新人最注意的點之一,在尋找這些資訊時千萬不要相信網路上的評論,有些人會故意把很糟糕的實驗室講得很好,目的就是要騙不懂的人進入較差的實驗室,以讓其他人好進去好的實驗室。我當初就是這樣被騙的......
3. 進入研究所後要如何畢業?
教授除了會指導碩士生進行自己的研究,也可能因為科技部計畫的關係需要另外做一些計畫中的工作。有些教授會另外給願意做計劃工作的學生薪水,但是有也有些教授會認為這是學生該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做白工給教授賺錢),甚至有時會有教授扣學生薪水的狀況。在研究所的兩三年期間,必須要將自己的研究做到一定的程度,與指導教授協調商量好後完成自己的碩士論文,並且完成論文口試與實驗數據,經過教授認定後才能拿到畢業證書,所以尋得一位不會強留學生並且願意花時間用心教導的指導教授也是很重要的。
4. 研究所畢業後的出路
絕大多數的碩士生畢業後都會選擇在外找工作,會繼續攻讀博士的大約一成甚至更低,其實這與台灣業界不喜歡台灣土博士以及台灣就業環境(包含學術界)對博士不友善有關。一旦取得碩士學歷,能做的工作會跟大學畢業生比起來專業不少,薪水也會有所落差(尤其是理工科系)。由於工作需要的專業度更高,所以有時在碩士期間研究的領域會跟能做的工作有關,例如:有機合成領域人才適合往藥廠、石化廠、有機材料研發等的領域發展。
5. 請保持自己的興趣
我的觀察中,在研究所中表現很好的同學,都會有一兩個自己的興趣與專長。除了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以外,有適當管道抒發自己的壓力才能平衡自己的身心靈。念碩士期間也是訓練第二專長的好時機,我自己不僅在碩士兩年多期間提升了自己的英語聽力與口說能力,也花了不少時間健身,增進體能與體態。為了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也有所提升。
研究所的幾年一定會是你們人生最充實的幾年,學弟妹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真心祝福各位。
引用自 :https://university.1111.com.tw/zone/university/discussTopic.asp?cat=University&id=230404